找到相关内容16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神通不是道

    本质时,自然所有的努力也都归于徒劳,如此迷惘的禅修也毫无解脱可言。  禅修误区  禅修虽假年月,但仍无法摆脱妄想的攀缘,心的动态包含日常所有的情绪和念头,这可能会给不少人增添更多的恼怒,也有人因此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04462947.html
  • 佛教的心理学

    多少,取决于六识对外境的攀缘认识。就是说我们的六识与外界接触越多,心的内存就会越多。   心、意、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,识是从认识的角度而言,意是从能够产生认识的角度而言。识产生之后马上就会消失,因为识...攀缘,随便去接触一些不该接触的环境或事物,等到打坐时想管住自己的心态,已经是“树欲静而风不止了”。这很正常,因为人的思维就像流水一样是随着惯性走的。如果硬想把它止住,就会&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2463005.html
  • 禅宗现代转型之路剖析——以安祥禅、现代禅、生活禅为中心

    禅”。按照耕云先生的解释,正确的感受“是一种没有忧虑、没有恐惧、没有私欲、没有攀缘、没有矛盾,离开一切执著、一切相对,调和、统一的心灵状态”。有了正确的感受,就必然能获得真实的受用。所以,耕云先生在《...

    圣 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5963156.html
  • 汉月法藏(1573~1635)兴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(2)

    他说︰「三峰藏和尚  ......其提警学人处,如万仞壁立,不许攀缘」,且要「勿畏险危,  勿恤身命,一击一撞,斩关直入」,这样才有商量的余地。(注112)  汉月在训练门人时有完整的方法及独到之用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0863205.html
  • 则天武后《大乘人楞伽经序》与法藏《人楞伽心玄义》

    ,群经理窟之妙键”。《楞伽经》所说的“佛语心(buddhavacana-hrdaya)”正是诸佛之言,即种种教示的核心之意,其虽非心,却正如四卷《楞伽》所述:  观诸有为法,离攀缘所缘。无心之心量,我...

    [日本]石井公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0163399.html
  • 禅观与念佛

    。   类似的论述还可以参见《中阿含》卷三十之《优婆塞经》,该经称圣弟子念如来已,“若有恶欲,即便得灭。心中有不善、秽污、愁苦、忧戚,亦复得灭。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,心靖得喜,若有恶欲,...

    方广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0263400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 第二章

    诸位,您真为法而来听闻或是参禅吗?或是为学问、知识、人情、无聊…,或只是听听也好呢?内心充满著攀缘,又怎能“屏息诸缘”;脑袋全是妄念,又如何“勿生一念”呢?  学佛最困难的地方并非经文,而是我们“不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263701.html
  • 《大乘起信论》述评

    。”因而不是不思不念,只是不执著而已。  此外,在楞伽禅师方面也有一些变化,玄赜的弟子净觉编述《楞伽师资记》,记道信言:“无所念者,是名念佛。何等名无所念?即念佛心名无所念……常忆念佛,攀缘不起,...苦痛的主要根源。第二是“能见”,即认为能力,按佛教习惯说法,就是心攀缘(缘虑)境界(对象)的功能。第三,妄现“境界”,“境界”泛指一切对象,它们依“能见”而现,“能见”依“心动”而有。因此,“心动”是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5563746.html
  • 禅教合一的生活禅

    rdquo;。如何息来攀缘之心?经中用“七处征心”指示方法。初发心时应注意的问题,应当先择死生根本,审详烦恼根本,从六根人手修行。对于诸菩萨声闻根据各自根性而得圆通的二十五种方法,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4963886.html
  • 从菩提达摩到大意宗杲——一个禅学认识架构的历史形成

    辨别……兀兀如愚如聋相似,稍有亲分” (百丈怀海),说明“凝住壁观”指的大概都是杜除言语思辨,凝神专意于寂然无为不可攀缘的般若实相的现证。由工夫的“住”与“定”,洞照清净无染的真心自性。  直到惠能...

    林湘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2064105.html